当前位置:时代中文网 > 科幻末世 > 印度的发现 > 章节目录 > 三十六章 《摩诃婆罗多》

三十六章 《摩诃婆罗多》

书名:印度的发现 作者: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更新时间:2019-07-24 09:43 字数:2392

    考订史诗的年代是很难的。这些诗所涉及的是当远古雅利安人还在移居和巩固他们在印度的势力那时候的事。显然这是许多作者所写,或是后来各时期中有许多作者续写过的。《罗摩衍那》是一部比较统一的史诗;而《摩诃婆罗多》则是一部古代民间文学的巨大而庞杂的总集。两者在佛教时代以前必定已经具有规模,但无疑地后来还有追加。

    法国史学家米细勒在他1864年的著作里特别提到《罗摩衍那》,并且说:“任何人如果做得过分或欲望太奢,请他在这深杯子里吸饮一口生命和青春的酒吧;在西方一切都是褊狭的——希腊之渺小使我出不来气,犹太之干燥使我喘不过气。让我暂时瞻望崇高的亚洲和深奥的东方吧。那里有我的伟大诗歌,它广大无边和印度洋一样,受着上天福祐,为阳光所照耀,有着神圣的和谐,不含杂音。静穆的和平在那里主宰着一切,冲突之中有无穷的甜蜜、无限的友爱,被覆着一切的生物,成为仁爱,慈悲、宽厚的无边无底的大洋。”

    《罗摩衍那》作为一部史诗虽然伟大而为人们所喜爱,然而真正可算世界上特立独异的书还是《摩诃婆罗多》。它是一部宏大的著作,是印度古代传说、故事和政治经济制度的百科全书。有一班权威的印度学者已经用了十年或十年以上的工夫在严格地审查和校勘多种已经获得的古本,要想刊行一部精校的权威版本。有一部分已经发行了,但是工作并未完成,还在继续进行。我们很有兴趣地注意到虽在目前全面的残酷战争之中,俄罗斯的东方学者们已经出版了《摩诃婆罗多》的俄文译本。

    可能就是这时期,外来分子进到印度并带来了他们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中有许多都和雅利安人的不同,所以可以看出那是互相抵触的思想和风俗的离奇混合物。雅利安人之中是没有多夫制的,然而《摩诃婆罗多》的故事里有一个女主角是五个弟兄共有的妻。逐渐地吸收古代固有的和外方新来的风俗习惯实现了,而吠陀宗教也就随着变样了。因为开始采取了包括一切的形式,这才引导出近代的印度教。这样的变化是可能的,因为基本的理解是认为真理不应该独占,而且可以通过许多道路来看见它和接近它。所有各种不同的甚至互相抵触的信仰就是这样地被宽容的。

    在《摩诃婆罗多》中有过一种明确的企图,那就是要强调印度的基本一致性。这里印度的名字叫作婆罗多之地(Bhāratvarsha),是从传说中这种族始祖婆罗多(Bharat)得来的。在这以前的名字是雅利安人之地(Aryavarta),就是圣地,但这只限于北印度至中印度的文底耶山为止。在那时期中,大概雅利安人并没有越过这个山脉。《罗摩衍那》是雅利安人向南发展的故事。《摩诃婆罗多》描述的是那后来发生的国内大战,这曾被模模糊糊地猜测为公元前十四世纪的事。这是争夺印度(或可能是北印度)霸权的战争,它也指出这时才开始有全印度即婆罗多之地的概念。这全印度概念包括有现代阿富汗的大部分,当时名为健陀罗(Gāndhāra,现在坎大哈〔Kandahar〕城的名字就是这个字音变的),并且被认为是印度的不可分的一部。那霸主的王后名叫健陀利,即健陀罗的贵妇。第里或德里(Dilli or Delhi)不是这个近代城市,而是位于这个近代城市附近的几个老城市,名叫诃斯提那普尔和因陀罗普罗斯陀,成为了印度的首都。

    修道女尼维的塔(即马加勒特·诺布尔)在关于《摩诃婆罗多》的文章中指出:“外国的读者……一下子就会被两个特色所吸引:第一是复杂中的一致性,第二是它那不断的努力使听者心中烙印一个单独的中央集权的印度的概念,以及它那自己的英勇传统作为建设和团结的推动力。”x

    《摩诃婆罗多》里面包括黑天的传说和那极有名的《薄伽梵歌》。即使不管这首歌的哲学,它在治国的政略方面,而且一般地在人生方面,也是注重于伦理和道德的原则的。没有“达磨”这个基础,也就没有真正的快乐,而社会也就团结不起来了。这目标是社会的福利,不是为了某一特殊集团的福利,而是为了全世界的,因为“这整个人类世界是一个依存于自己的有机物。”但是“达磨”本身是相对的,是会随着时代和周围的客观条件转变的,只除了某些基本原则,如谨守真理和非暴力等以外,这些原则是永恒不变的,但除此以外,“达磨”,这义务和责任的合体,是随时代的变迁而转变的。对于非暴力的强调,无论在这里或在别处,都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在非暴力和为正义而战争两者之间并看不出显著的矛盾。整个的史诗是以一个大战争为中心。显然这非暴力的概念很着重动机如何,有无暴力心理,能否自制和能否抑制怨怒,这着重超过了对形体上避免暴力行动的着重,只要那种行动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

    《摩诃婆罗多》是一个丰富的宝库,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各式各样可宝贵的东西。它充满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活跃的生活,和印度思想的另一方面,即强调禁欲和消极的方面相距甚远。虽然其中有不少的伦理学说和道德学说,它并不只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摩诃婆罗多》的教义曾经总结在这一句格言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是强调社会福利的。这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因为印度人的精神是被认为是偏重个人成就而轻视社会福利的。史诗中说:“凡是无益于社会福利或使你问心有愧的事都不可做。”还说:“真理、自制、禁欲、宽厚、非暴力、德行有恒,这些是得到成就的方法,而不是种姓或家世能使人得到成就。”“德行重于不死,德行重于生命。”“真正的乐必定涉及受苦。”它讥刺追求财富的人说:“蚕是因为有财富才死的。”最后,有句格言更是现代进步人民的典型的话:“不满足是进步的推动力。”

    在《摩诃婆罗多》里有吠陀的多神论,《奥义书》的一元论、自然神教、二元论和一神论。它的看法仍然是有创造性的,并且多少是理性主义的,排外的情感也是有限度的。种姓并不是硬性的。虽然还有自信的感觉,但是因为外来力量侵袭了旧制度的稳定性并向它挑战,自信心就多少不免降低了。为了要引起内部的团结和坚强,对于更大的一致性的要求也因之而产生了。新的某种禁忌生长起来了。食牛肉在以前是被默许的,后来被绝对禁止了。在《摩诃婆罗多》里还曾提到用牛肉款待贵宾的事。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网站首页 | 站点公告 | 最新福利 | 大神专区 | 完本专区

服务邮箱:3476288848@qq.com 客服QQ:3391237369

Copyright © 2016 时代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4634号

湖北今古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楚天181产业园8号楼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